shutterstock_61265257.jpg

 

《科學美國人》雜誌上發表文章說明:控制人類及哺乳動物情感的這些激素,95%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,大腦分泌只占5%,

情緒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腸道神經系統的影響。醫學界所以稱腸道為第二大腦,意指腸道對人體健康與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
 

腸道細菌控管著你的飲食型態

 

有研究發現:當前肥胖流行歸咎於腸道菌群失衡,問題的根源可能是高度工西化的飲食方式,繼續吃垃圾食品,腸道細菌多樣性越來越少,你不胖誰胖?!

研究發現到瘦子的腸道細菌群多樣性比胖子的還要豐富,而且吃10天的垃圾食品,腸道菌群就會減少三分之一。

人體腸道內有數以千種類的細菌,而這些腸道菌群的種類和多樣性嚴重影響著我們身體的健康,

這些細菌群對於我們的消化過程必不可少,也控制著吸收的熱量,提供至關重要的酵素和維生素,還可以保持身體免疫系統的健康。

研究指出,高脂飲食會使腸道菌相失衡,使腸道內雙歧桿菌(好菌)減少,嗜脂陰性菌(壞菌)增加,壞菌本身或其分泌物質會引起身體的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,可能會誘發引起脂肪肝、肥胖等疾病。

而大多數人的飲食型態,如果是外食者,還是會偏向高油脂飲食,所以這也會導致腸道菌相趨近於好菌減少,壞菌變多。因此關鍵就在必須要持續益生菌的補充與攝取,調整腸道菌叢讓好菌變多壞菌變少。

 

益生菌腸道環境健康的環保兵

   

那該如何有效攝取呢?取決於攝取的質、量、方式。質是指益生菌的種類,菌與菌會在腸道中相互競爭,好菌與好菌也會,所以攝取種類多少會影響,一般建議選擇一次攝取4-6種即可。

量是菌數,若要達到其功效,每天攝取到100億以上的菌數,會是比較好的,食用方式建議選擇早上空腹或晚上睡前,大部分的益生菌對胃酸與膽汁的耐受度較差,很容易受到胃酸與膽汁破壞失去活性,

而失去活性的益生菌到達腸道是沒有辦法發揮它的效果(定殖在腸道並建立優勢菌叢),所以要盡量選擇避免胃酸與膽汁的破壞的時段食用;

但若本身腸胃功能有問題(例如:胃酸分泌過多等)就可以選擇隨餐一起食用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Wendy•佳蓉營養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